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机械>>土方机械>>行业资讯>>

"一带一路"沿途处处有柳工

 

 

    质变中国

  作为国际化战略的先行者,柳工早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外部布局。在“一带一路”沿途的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德国、波兰、拉脱维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柳工都建立了经销网点、服务与配件保障。

  2015年已过半,回顾上半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工程机械行业等相关的基础建设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海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包括徐工集团、三一重工、柳工等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也不断踏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

  其中,偏安西南一隅的柳工,没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张扬”,也没有徐工集团“厚重”,但在机械制造行业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柳工早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外部布局,在“一带一路”沿途的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德国、波兰、拉脱维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柳工都建立了经销网点、服务与配件保障。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柳工董事长曾光安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柳工董事长曾光安提及最多的便是“中国制造”、“走出去”。作为一家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于西南边陲的国有制造企业,就像穷苦农村家孩子早当家一样拼搏努力,伴随着中国制造发展轨迹进行变革,柳工也从“柳州地方企业”完成了到“柳工国际化企业”的升级转换。

  柳工制造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一个滞销调整的发展阶段,据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分析显示,中国市场工程机械整机销售额在2007年达到11亿美元,在2011年迅速达到了36亿美元,增长了300%。之后出现下滑,到2014年变为了17亿美元,预计2015年为13亿美元,未来5年变化将不会很大,预计到2019年将在16亿美元左右。

  2014年,中国轮式装载机产能为42万台,而全球销量为16.7万台,光中国过剩产能就达到了25.3万台。挖掘机也类似,中国理论产能为53.8万台,全球销量为41.85万台,过剩产能达到了11.95万台。就当前的形势,中国市场到2019年预计会有很微弱的增长,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如果要达到供需平衡,需要50%的生产企业退出工程机械市场。

  延续2014年行业不景气,很多工程机械企业2015年一季度均出现营收下降,利润亏损。今年第一季度柳工营收下降35%;三一重工下降37.5%;中联重科下降29.5%;徐工机械下降了32%。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同时发布一季度业绩预报,两公司一季度均出现巨额亏损,亏损额度均超3亿元,三一重工同比净利润下降96.18%,为3157.60万元;柳工净利润同比下降41.45%,为7337万元。

  《21世纪》:目前,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国内行业发展也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柳工如何能做到持续稳定发展?

  曾光安:目前这个机械制造行业,用“灾难性长周期衰弱”来形容也不为过。今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销售不到高峰时的三分之一,且未来5年产销量依然将呈下滑态势。存货高企、现金流困难、应收账款回收艰难、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至今日,工程机械行业仍然看不到明显的反转迹象,机械企业生产经营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任重道远。

  作为一家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于西南边陲的国有制造企业,没有特别优越的条件,就像穷苦农村家孩子早当家一样拼搏努力,伴随着中国制造发展轨迹进行变革,并且也完成了从“柳州地方企业”到“柳工国际化企业”的升级转换。

  2000年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连续三年的“井喷”,很多企业不断进行销售扩张,但柳工在思考战略性转型,当年柳工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中率先提出国际化战略,柳工要从单一的装载机制造向多种工程机械制造业过渡,从国内知名品牌向国外有影响力的品牌过渡。

  2000年8月,柳工收购江苏江阴道路机械厂,成立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进军压路机行业。这是柳工走出柳州开启并购的重要一步,依托这些收购及合作项目,柳工集团快速延伸到了产品结构,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与此同时,柳工加大了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推动柳工设备的大型化和进入矿山建设市场,进一步加大对零部件的投入。柳工与康明斯建立合资工厂,产品现已大批量地用在了柳工装载机上面,未来还将在挖掘机上进行全球推广应用。同时柳工还与中国的顶级汽车制造商五菱有限公司成立了驾驶室合资企业,下一步要将驾驶室提升到中国中级轿车的水平。柳工还将不断地扩大海外市场,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柳工全球的网络,另一方面坚定不移贯彻国际化战略,收购海外企业。

  《21世纪》:在你眼里,柳工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曾光安:柳工是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别看我们在柳州这个西南小城市,但柳工绝对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柳工股份公司近12000名员工,本部至少1500名人会讲外语,更别说那2000名来自30多个国家、会讲40多种语言的海外员工。会议只要有外籍高层在,所有人都讲英语,在一些会议上做同声传译的也都是柳州员工,我们英语角一直保留多年。

  同时,柳工是一家“保守”的企业,会在控制好风险后稳步前进,防止大起大落。柳工与大多数强势企业一样,首先是控制市场风险,例如:降低成本、应收账款、客户的预期风险等。同时,柳工也本着“共生,共赢,共未来”的理念,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代理商的发展,与全球代理商共同构建战略性合作关系。

  走出去

  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到国外去寻求更大的发展。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竞争优势,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快,成本低,性价比高。“一带一路”是搭建周边国家的基建项目平台,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不可限量。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就在积极地寻找海外市场,如厦工产品现在已经销售到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拥有30多家办事处、经销商等;目前,三一重工拥有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多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集团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不断发展,并购海外企业,在海外建厂等也成了中国企业发展扩张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柳工是怎样规划国际化的?是否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布局?

  曾光安: 柳工从1993~2003年,搞了10年国际贸易,最后也只开发了摩洛哥和埃及这两个相对欠发达国家。但是,从2003~2013年这10年间,柳工辐射了全球140多个国家,那是因为观念变了,做的是国际营销。

  柳工的探索是,首先在全球建设区域总部,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在全球将近140多个国家,拥有200多个海外代理商,有1000多个海外网点,基本上覆盖了全球的国家。第二步是国际制造,即是在海外投资,包括在国外建立工厂。2009年7月,柳工印度制造基地正式投产,成为中国企业在印度建设的第一家工厂。2014年,终于扭亏为盈,步上快速发展轨道。第三步则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并购阶段。未来柳工将在营销领域,进一步深化在一些重点核心市场的网络渗透和市场覆盖率。在一些独特的、有长期发展前景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制造。

  作为国际化战略的先行者,柳工早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外部布局。在“一带一路”沿途的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德国、波兰、拉脱维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柳工都建立了经销网点、服务与配件保障。未来,无论是丝绸之路南线、中线还是北线用户,在使用柳工设备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都能享受到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柳工也期待与中国的承包商和全球的承包商一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创新共同的商业模式。

  《21世纪》:柳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对正在或准备进军国际的企业有哪些借鉴的经验?

  曾光安:不是简单的把中国产品低价卖到海外,走出去是一个战略行为,走出去的企业应该受到当地市场认可与尊重,并且产品可以长期占领该市场。

  在柳工走出去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是语言沟通问题,如2003年柳工开始国际化时,在柳工只有5个人会讲英文,包括我本人。为了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印度的柳工员工每天都要读当地报纸,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按照印度规定,工厂必须距离城市60公里,柳工员工不得不每天奔波于工地和住所之间,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1年时间内完成了当地企业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建设工作。

  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差异,是包括柳工在内的中国企业想在国外拓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比如,同一马力的产品,波兰的价格是中国的3倍,突然卖这么高价格的产品,柳工的员工不会销售了,销售网络也会出问题;而波兰人卖柳工的产品,也不好卖。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价值观等的差异,不利理解与沟通。

  前些年,柳工为美国市场提供了10台挖掘机,但很快出现座椅质量问题,设备在出口之前经过了严格的检查,各种质量都是达标,柳工很快派了工程师去进行检测,但也并没有发现哪个环节出问题。最后发现是因为人种差异问题导致,因为美国司机较之中国司机无论体重身高都要高出很大一部分,而柳工设计的时候只是按中国人的身体情况设计,从而导致了这次的问题。

  柳工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海外模式,是因为选择了坚持民族品牌。此前一家欧洲企业主动向柳工伸出橄榄枝,邀请柳工按其标准贴牌生产,并承诺在欧洲销量达到1500台,而当时柳工全年的出口不过几十台到数百台而已,但是被柳工拒绝了。在柳工看来,贴牌是改姓,尽管短时有利益,但无法做大自主品牌,中国家电产品的国际化,比装备制造业至少要早十年以上,随处可见的是中国制造,但是你见过几个中国品牌?

  工业4.0

  当美国人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启动“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宣布,将通过三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工业4.0的部署不仅将增强德国的竞争地位,而且有助于应对资源和能源等的全球挑战及人口结构等国内挑战。

  工业4.0的重点在于把信息互联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相结合。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械之间也会形成数字互联,进行信息交流。据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估计,工业4.0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30%。

  《21世纪》: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工业4.0的冲击,能否请您谈下柳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战略方向?

  曾光安:中国工业制造方面确实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甚至是超过10年的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中国在制造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实现新的制造方式。简单来说,即为:产品的设计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其内容主要针对信息与制造。

  在这方面,柳工很多生产制造领域也在运用。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能够创造一个包含全部生产过程的网络,将工厂转变成为一个智能环境,包括运入物流到生产,再到营销、运出物流和服务(维修)等。信息物理生产系统不仅使生产能够得到更加灵活的配置,也能够充分利用差异化管理和流程控制所提供的机会。这不仅增加了效率,同时也使得安全事故大大降低。

  除了优化现有基于IT的流程,工业4.0还将释放对具体流程和全球范围内整体效应进行更多差异化跟踪的潜力。如工业4.0还将使柳工的商业伙伴(如供应商和客户)、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并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新机遇,比如某个海外国家的设备出现维修等问题,通过数字化信息,我们可以就近进行调配设备,大大减少了仓储压力,可以有效实现为客户解决问题。

  《21世纪》:您如何理解中国制造?

  曾光安:以往,“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中国制造业一度还存在资本游离、人才流失、要素转移、效益低下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从目前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零部件支持,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距离,但现在也并不是以往人们印象中的低质、低价等的标志,中国也出现了优秀的企业及优质的产品,甚至很多都是世界级的。
 

(责编:李霞)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