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机械>>新闻中心>>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 时间:2018-11-27 16:01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建设行业.报道】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或领导人的特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企业的特点。
铁建重工十一年来的快速发展,刘飞香作为董事长留给外界更多的是优秀企业家的一面。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刘飞香是自主创新的践行者和操盘手,铁建重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得益于刘飞香知名技术专家的另一面。
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刘飞香
Bauma CHINA 2018展期间,记者采访了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刘飞香。探寻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揭秘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着跑到并着跑再到领着跑的成长轨迹和内在动力。铁建重工今天的成就,与掌舵人刘飞香的优秀企业家和知名技术专家的“两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进而形成了铁建重工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也构成了铁建重工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
优秀企业家的一面
敢为人先
2007年,刘飞香来到长沙,刚开始想做盾构维修,后来刘飞香决定,修盾构不如造盾构。当时的盾构机是完全被国际品牌垄断的“高大上”产品,没有人才储备和技术基础,生产盾构机看似遥不可及。敢为人先的刘飞香决定了干,就要好好干,更要干出个名堂。在向中国铁建母公司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做高端产品,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对于引进人才需要给出足够的条件和权限。正是因为这个最初的决定,为铁建重工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创业初期是艰苦的,极具挑战性的。但是凭借刘飞香敢于天下先的魄力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铁建重工慢慢进入发展轨道,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如今的铁建重工已经11岁了,这11年间:铁建重工已经从刚出生的婴儿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5强、全球工程机械50强(33位)的巨人;当初还是一片荒漠的长沙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高端地下施工装备生产基地;之前完全被国外垄断的掘进机械产业,如今90%市场已经是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的天下;原来核心技术一无所有,而今已成长为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创新型企业。
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刘飞香接受媒体采访
战略引领
一个优秀企业家,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善于发现潜在的市场,并且能迅速行动,用强大的执行力把公司战略落地。
2007年,刘飞香预感到,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战略的实施,地下施工工程对掘进机械的需求将是非常巨大的。刘飞香就把目标锁定在盾构机产品,要做就做高端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产品。后来盾构法施工被越来越多的业主和施工单位接受,但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采用钻爆法。刘飞香敏锐地发现:机械化、智能化隧道施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于是,刘飞香率队成立特种装备事业部,仅仅用两三年的时间,包括凿岩台车在内的特种装备高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正是企业清晰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引领,才能将成功的模式快速复制至新业务板块,少走弯路,实现快速发展。如今的“两型三化九力”战略给铁建重工描绘了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更加清晰的定位、更具体的发展路径。
刘飞香坦言,如今的铁建重工战略,并非是创业之初所设想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改变,再吸收、再改变,在不断迭代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开始计划修盾构,后来觉得修不如造;刚开始想引进技术,后来决定自主研发;发展初期的创新是为了追上同行,后来的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引领行业;最初做盾构机,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积累,又开始研发硬岩隧道掘进机,现在已经把业务拓展至特种装备、轨道系统、绿色建材、高端农机、新型材料等领域。
坚守的智慧
2009年开始,由于国家四万亿的投资,导致中国工程机械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液压挖掘机市场,每年以50%甚至100%的幅度快速增长,市场火爆程度不言而喻。于是,造酒的五粮液、造船的熔盛重工、造车的奇瑞汽车抵不住诱惑以投资建厂、花巨资收购的方式纷纷进军挖掘机行业。此时,有人向刘飞香建议进军挖掘机市场,搭上发展的快车,分得一杯羹。刘飞香断然拒绝,他很清楚铁建重工自身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当四万亿投资的饕餮盛宴过后,挖掘机市场总需求从2011年的18万台,快速降至2015年的不足6万台。那些新进入的企业要么转产,要么倒闭,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哀鸿遍野,惨不能睹。此时的铁建重工却“风景这边独好”,以超过30%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快速增长。此时,仍然有一些可以抄底收购的机会,但刘飞香仍然不为所动,坚定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坚守主业。
面对诱惑,坚守是战略,是定力,更是企业家的智慧!
作为技术专家的另一面
在铁建重工,在整个行业,刘飞香是个出了名的“技术控”,执着于创新,他亲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每个重要的研发项目都亲自披挂上阵,有人称之为“创新的疯子”。作为企业掌门人,如此专注技术与创新,甚至显得有点“不务正业”。其实,刘飞香的企业管理逻辑非常清晰:铁建重工是科技型企业,创新是第一要务,也是铁建重工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作为董事长还是首席科学家,都必须亲临研发一线,带领研发团队攻坚克难,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2007年,目标瞄准盾构机之后,刘飞香来到长沙,开始了创新之旅:没有人才,引进人才;没有技术,自主创新;没有市场,创造市场。
在刘飞香带领下,2010年,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在长沙地铁大展身手,得益于铁建重工研发团队长期积累的施工经验优势,针对长沙地铁项目的地质条件,进行针对性地设计,加上先进的技术、优越的性能、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长沙家门口首战告捷,一举成名。最为可贵的是,这台盾构机国产化率达到87%,这是刘飞香带领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自主创新的成果。
取得优异成绩,但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而是更加急促地向前迈进。刘飞香把下一个目标瞄向被誉为高端地下工程装备“皇冠上的明珠”-岩石隧道掘进机(TBM)。
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863”课题支持下,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在铁建重工下线。没想到,它下线之后的首秀就迎来一场恶战,要在吉林省引松供水工程中,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掘进机正面比拼。2017年8月,依靠过硬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铁建重工的TBM提前半年贯通隧道,而同场竞技的外国品牌相比足足迟到了一年。这次“首秀”,铁建重工完胜。这标志着铁建重工隧道掘进机技术完成了从跟着跑、并着跑再到部分领着跑的蜕变。
今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重器Ⅱ》大型专题片,整整花了8分多钟,深入讲述了在重点工程施工的铁建重工大直径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采用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彻底解决困扰业界的世界级难题——“卡机”的创新之旅。导演组原计划让更多掘进机品牌在《大国重器Ⅱ》展示自己的“绝活”,但经过专家严格审查,最终认为铁建重工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创新最具有代表性,并作为唯一的掘进机品牌,亮相《大国重器Ⅱ》。
“铁建重工的发展,得益于自主创新。”刘飞香说,“铁建重工只研发能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产品,只研发市场占有率能达前两位的产品。目前已成功研制了50多项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首台套高端装备。”
Bauma CHINA 2018参展产品
研发装备 工法先行
得益于之前20多年施工经验的积累,刘飞香利用自己的优势,成立了工法研究院,用“研发装备 工法先行”的理念,打造了铁建重工的竞争优势。他率领铁建重工秉承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思想,通过施工经验、工法和先进装备技术的融合打造系列化新型隧道装备,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每条隧道的地质条件都不一样,我们的研发团队会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进行针对性设计研发,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想客户所想,把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都想好,并做好应对方案。我们的理念是:把复杂的过程留给自己,把简单的结果交给客户。”刘飞香说。
用创新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如今的铁建重工,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占员工总数20%以上,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5%以上。经过多年部署,铁建重工已经建立了“八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地下掘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下隧道技术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隧道施工机械化技术创新云平台。设立18个研究设计院(含德国设计公司),包括11个主机研究设计院,7个专业研究设计院,1个实验中心。铁建重工目前拥有专利超过1000项,创新时时刻刻都在铁建重工发生,创造了每周研发2项研究成果的业界记录。
“铁建重工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创新体系,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沉淀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刘飞香对记者说,“如果把铁建重工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创新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创新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创新的根越深,挺起的‘中国制造’脊梁越硬。”
亲自挂帅 研发隧道智能建造装备
面对累累硕果,刘飞香并不满足,他有了更高的目标:要通过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推动隧道智能建造,助力中国隧道智能建造法的普及应用。
中国铁路总公司率先研究和应用隧道智能建造法,行业内称为中国隧道智能建造法(简称“中国法”),是对中国几十年隧道施工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中国法”不仅吸收了新奥法、新意法、挪威法的优点和中国铁路长期积累的经验,还吸收了制造行业智能制造的精髓与内涵,创造了中国自己的隧道设计施工理论。
刘飞香将新的隧道设计施工理论、新的隧道施工方法和智能型隧道施工装备高度融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BIM等先进技术,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可研、决策、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隧道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智能建造和智能管控。其中,隧道围岩参数判识与处理系统、隧道三维空间定位与量测系统、隧道智能建造大数据处理与共享系统是刘飞香研发团队取得的原创性的核心专有技术,是隧道智能装备的灵魂。
实现隧道智能建造的前提和核心是隧道智能装备。作为我国地下工程装备、隧道智能建造装备技术领域的领航者,刘飞香亲自挂帅,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装备核心技术,打造了多款填补国内和国际空白的智能装备产品,改变了盾构机、硬岩隧道掘进机(TBM)、隧道智能建造装备等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目前,铁建重工隧道智能装备在郑万高铁、安九高铁、赣深高铁、玉磨铁路等多条铁路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将铁路隧道智能建造的理念、方法和装备推广到了国防、水利、地铁、公路、煤矿等领域,推动了中国隧道智能建造的蓬勃发展,引领了隧道智能建造装备的创新和变革。
超级隧道智能装备 助力超级工程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是当前广受关注的超级工程。雅安至林芝段全长990km,8起8伏,爬升高度1万米;新建隧道75座,总长789km,占线路总长的79%;桥梁大于100km ,其中隧道长度10~30km的25座,30km以上5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铁建重工展出的超级隧道智能装备
修建这样的超级铁路,需要非凡的超级隧道智能装备。这个超级铁路如何修建,采用什么工法,取决于施工装备。这一次,刘飞香带领研发团队接受了为修建超级铁路提供超级隧道智能装备的挑战。
刘飞香介绍,川藏铁路需要应对的工程难题包括勘查难度大、活动断裂、高原高寒、极高地应力、高地温、脆弱生态等。川藏铁路隧道施工装备需要应对的难题包括岩爆、围岩大变形、高地应力、高地温、震害和断层错段、涌水、突泥、岩溶、冰碛垄、放射性超标及有毒有害气体等,由于运输条件限制,这些装备都要进行重新开发设计。因此,川藏铁路对隧道施工装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级的要求和挑战。
铁建重工凭借领先的超级隧道智能装备优势,全程参与了川藏铁路设计、施工组织和装备选型等方案论证,加入铁路总公司TBM、机械化配套深度专项课题研究,承担了重大装备课题。为川藏铁路这项超级工程而研发的超级隧道智能装备,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且已经通过内部阶段性评审,再一次走在了行业最前沿。
刘飞香坚信:铁建重工有责任、有能力、有优势为川藏铁路这项伟大的超级工程提供可靠的超级隧道智能装备!
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刘飞香与记者合影
在1550平方米的展馆上,数十台铁建重工超级隧道智能装备成为展会的焦点
(责编:王达))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