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机械>>新闻中心>>
【徐工“不老传说”】解锁八年“用不毁”25吨起重机的奥秘
- 时间:2020-04-28 09:02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力、创造新机遇,中国品质逐渐改变世界看法,中国制造正深刻影响世界。
一台出厂近十年的QY25K_Ⅱ仍然兢兢业业工作在海外市场一线,产品性能依然在线。
徐工K系列,一个印在中国甚至全球起重机产业发展史上20多年,却依然熠熠闪光的名字,25吨级更是多少吊装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质量之魂,在于匠心,徐工人怀揣一颗产业报国、匠心坚守的品牌初心,用中国智慧写就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不朽传奇。
1、唯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2000年,一个看似平常的年份,中国起重机产业的技术革命,在酝酿数年后正式发起。领头人徐工,为了使客户拥有更好的用车体验,多方调研,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以先导操纵、高抬式平衡重、全头驾驶室外观、全覆盖走台板为技术特点的K系列汽车起重机。
作为中国第一款采用全头驾驶室的产品,在20年前,打破传统付出的努力超乎常人料想。
“我们做全头驾驶室的时候,用原来的动力系统,完全不能满足整机性能和布置的需要,我们就一遍遍带着配套方销售和技术人员,钻到车里面分析,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我们根据市场反馈形成的技术方案。推动配套件做出改变的过程,不是一周两周,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足足一两年时间。但尽管如此,也必须要改!”
回忆当时,参与中国首款全头驾驶室设计的徐工起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依然如数家珍。
2、唯勤,“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作为当时徐工起重机械的转型之作,K系列在研发阶段被赋予高度期望。它既要传承徐工传统起重机产品的实用优势,又要结合市场一线需求,具备易操控、稳定、环保的创新性要求。
为了争取让K系列上市后一炮打响,研发工程师团队根据走访客户得来的意见夜以继日进行图纸研究、方案讨论。
一名主力工程师表示:“那段时间我每天就在家里拿个本子画各种组合变化,吃饭都舍不得把本子扔下,画不好就茶不思饭不想。大家都在忘我工作,为的就是在保障产品安全性能的基础上,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参与徐工起重机“产品统型”的技术专家说,“很多人都瘦了,没时间、也没心思吃饭,问题摆在面前,时间却不等人。我们必须尽快把K系列研发出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吊装施工过程中的难题。”
当时参与K系列研发的技术团队里,有大批员工正值青壮年。他们的活跃思维和旺盛精力,正好和老员工的实战经验、稳健作风形成互补,在赋予K系列创新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设备一如既往的品质。
3、唯术,“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迭出的新品,是企业发展的高线;现存的老品,才是代表企业实力的底线。在徐工人自己看来,出厂多年的老产品“用不毁”的背后,既是对“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承诺,也是77年一以贯之的匠心传承,以“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为座右铭,徐工起重机械坚持创新,锐意进取,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
QY25K早期尺寸设计图
当年的产品主管一直对K系列25吨级的技术赞不绝口,“K系列在市场上的表现有口皆碑,尤其是25吨级更是深受广大客户喜爱。我们的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一直在进行完善,对K系列25吨级技术方面的改进一直是非常顺利的,就像装修房子一样,基础打得好,房子成品就会好。K系列25吨级的基础非常好,它的技术基因很纯正,这与前期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密不可分。”
K系列的研发团队可以说是中国起重机产业黄埔军校的基底,现在行业里的顶尖工程师,很多都是k系列技术平台上走出来的。择一事,终一生。多年来,徐工执着于对工业制造的信念和担当,以“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的不懈追求,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为全球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匠心的力量。
(责编:李霞)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